专家学者成都探讨社区规划:应多一些“人”的关怀

中国新闻网


论坛现场。 严易梦 摄

  中新网成都7月19日电 (严易梦 贺劭清)“社区规划应当称为社区愿景规划,这与居民真实意愿的投入息息相关。”台湾联合大学设计学院建筑学系教授王本壮19日在成都表示,专业人员在进行社区规划时要适当“隐身”,让居民成为意见表达的主体。

  18日至19日,第二届清华“社区规划与社会治理”高端论坛暨成都成华社区规划与发展论坛在成都举行。论坛以社区规划师制度的实践与探索为主题,吸引了日本、香港、台湾、北京、上海等地的专家学者、社区规划师参加。

  在王本壮看来,社区规划师不是一个人,而是一个团队,现代社区规划师的培养要因时而变、因地制宜。“以农业为主的台湾苗栗县跟其他城市的社区规划不同。”王本壮表示,社区规划师的职业素养不仅仅体现在专业理论上,还要走入生活,在品德、品味和品质方面有所提升。

 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程晓青认为,未来的社区规划将主要朝着对既有环境的更新完善发展。“既有环境和新建环境最大的差异就是有‘人’居住其中。”程晓青解释,在此前提下,未来的社区规划将不再只“听从”规划师的专业知识,“社区规划师是政府和居民之间的一架‘桥梁’,既要帮政府‘出谋划策’,又要听取、反馈居民意见。”

  为全面收集、高效处理社区居民的意见,清华大学社会网络研究中心主任罗家德从大数据的角度建言献策。他谈到,网上政务办公呼吁居民上网反映需求的出发点虽好,却在执行时给管理者留下了一大堆难题。“没有人或机构能同时挨家挨户进行照顾,而一个人与人联系紧密的平台却可以使居民守望相助。”

  除此之外,罗家德认为大数据还能简化评估工作的流程。他解释:“大数据通过更准确地保留所有意见、资料,并运用算法得到各式各样的评鉴指标,能达到‘以评促进’的效果。”

  据悉,本次论坛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、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、中共成都市委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委员会、中共成都市成华区委、成都市成华区人民政府、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住房与社区规划学术委员会共同主办。(完)